文/小虎文
從小我們就喜歡玩各式各樣的桌上遊戲,無論是紙牌遊戲(例如撲克牌),還是各種棋類遊戲(例如西洋棋、跳棋、象棋)等等,我們都能玩得不亦樂乎,如果能維持這樣的興趣到老,除了陶冶性情、維持社交,對我們的腦部認知功能也有幫助。
而各種有趣又好玩的桌遊,現在可不是親子同遊,或是年輕人的專利了。在幾年趁勢追起的瘋桌遊,特別為銀髮族、助人工作者、照顧專業工作者者所設計的桌遊,讓照顧不變成難事、讓健康促進變成好玩的事,甚至寓教於娛樂,長輩們不用作任何功課,光是「玩桌遊」就是一天最重要的事。
大抵來說,桌遊可以分為:益智類型、反應類型、平衡類型、記憶類型,而桌遊能帶給長輩的助益又有:增加互動性、活用腦袋、學習新知、提升愉快的正能量等,但在玩任何桌遊前,請先守住一個最重要的前提-趣味性。
臺灣的資深桌遊培訓師Livia說,桌遊若能賦予教育或功能意義,例如預防失智、促進認知發展、增加人際社交等等,當然是很好,但更別忘了,「好玩」才是玩桌遊的重點。
「我經常到社區活動、照顧機構帶領長者們玩桌遊,剛開始他們可能會好奇、想了解,或是拒絕、沒興趣,這時候帶領員的角色就變得很重要了!因為我們依長輩目前的年齡、狀況挑選適合的桌遊,再循序漸進地把『好玩』的地方帶出來,每個團體的氣氛,幾乎都是從陌生懷疑到興致高昂。」
像是帶著有點投機性質的「拉密」,就能激起許多長輩的「鬥志」;或是訓練手眼協調的「諾亞方舟」,還可以帶著孫子們一起爺奶同樂,從遊戲中感到樂趣,又能有所成長,讓桌遊成為這幾年樂齡活動的主打項目。
「不管是哪一種桌遊,我需要記住規則,也要一步步觀察,對我集中注意力很有幫助。」剛參加完照顧咖啡館活動的陳阿姨就說,一開始會覺得那是小孩子的遊戲,但現在就樂於讓自己做個小孩子,偶爾會到據點和其他朋友們同樂,兒子知道自己有興趣後,也買了幾款桌遊,在家日節慶時,就可以全家一起玩。
也因為在遊戲中學習,能讓各種年齡層容易接受、又樂此不疲,所以在這幾年,我們也可以看到「健康促進」、「預防失智」、「了解長照系統」等各式桌遊的研發和推廣,看似「硬梆梆」的知識資訊,也透過桌遊的設計與研發,讓一般民眾更容易輕鬆了解。
桌遊培訓師Livia最後推薦給大家幾款桌遊:拔毛運動會、平衡天使、魔法交易所、拉密數字牌、青蛙大進擊、好鼻師、大鍋炒等等。建議大家可以從最簡單的入門,或是用租借、到桌遊店先試玩,畢竟「好玩」也是很主觀的認定喔!
原文同步刊登於星洲日照。
長照媒體記者 小虎文
深入照顧家庭、第一線訪問照顧者,因此了解到長照需要垮領域合作,而照顧者,需要的是身心靈的照護;我們面對的不會只是「病」,而是人。
願我們無論在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能體驗、看見生命的價值;無論順境、逆境,都能擁有自己內在的寧靜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