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改變,常常是想法改變,感受改變,行動也隨之改變;反過來,行動改變,感受改變,想法也改變,甚至整個人生跟著改變。「想法」、「感受」、「行動」是人改變的三元素,互相連動著,而在生活中實踐斷捨離,就是實際以「行動」改變外在環境,進而改變內在心理環境。
文:同在心理諮商所/洪芙瑋諮商心理師
斷捨離安頓自己的內心
坐在諮商室中的小云說著最近的煩惱:「我這幾天都會不自主地掉淚,也不知道為什麼?眼淚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滴滴答答地流了下來………」、「生活裡好多事要處理,好多壓力,各種角色、任務,壓得我喘不過氣……..」,此時看著文章的你,是否也曾經歷生活一片混亂、失衡的狀態,面對種種情緒、角色等壓力,深感徬徨與挫折?
面對這樣的狀態,除了可以在諮商中藉由諮商師的引導與幫助,「梳理」和「整合」內在的經驗,透過語言與覺察,在混亂中找到方向,生活中,也可以透過「斷捨離」幫自己藉由整頓外在環境,進而安適自己的內心。
「斷捨離」這個名詞源自於日本,意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物品、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提出斷捨離的山下英子女士在同名著作形容道:空間的大小是固定的,倘若物品總是只進不出,就像水管阻塞,孳生晦氣,不見天日;而藉由斷捨離,就像在清空管道,讓能量流動,淨化了空間,心情也隨之改變。
外在環境改變,內在環境也改變
這樣的說法,非常符合人改變的心理機制。一個人改變,常常是想法改變,感受改變,行動也隨之改變;反過來,行動改變,感受改變,想法也改變,甚至整個人生跟著改變。「想法」、「感受」、「行動」是人改變的三元素,互相連動著,而在生活中實踐斷捨離,就是實際以「行動」改變外在環境,進而改變內在心理環境。
我們對於物品的擺置、存放反映出我們與自我以及與他人關係的投射,在執行斷捨離幫助自己找回身心的安頓安適感時,有幾項態度,十分重要,也常常是心理療癒中重要的效果:
開始斷捨離的三重點原則
- 去除雜質,將焦點回到自己身上
去除不喜歡的、不想要的、多餘的,才能真正面對人生的重要自我課題:什麼是我喜歡的?什麼是我真正渴望的?什麼是我需要的?將眼光從外在期待、社會價值移到自己身上,才能延伸出真正的自重感與自愛。
- 面對與物品的關係,檢視關係中的自己
我們與物品的關係,投射了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一個不願整理逝世10年妻子遺物的先生,除了深陷對妻子的思念,亦可能被過往忙於工作無法陪伴妻子的虧欠感束縛,而無法自由。藉由檢視與物品的關係和感受,幫助我們進一步檢視人際關係中的動力與隱藏的感受。
- 聚焦在「現在」,而不是過去或未來
「當下」,是力量著力之處。當人懊悔於過去或憂慮於未來,無法感到自由。
不管是想著:以前的時光是多麼美好…..或是將來可能可以派上用場,都是削弱了當下的力量。練習聚焦此時此刻,:「現在,或在人生這個階段,我喜歡、想要或需要這項物品嗎?」如果不是,好好地和它告別,感謝它曾有的陪伴。
這樣的態度,幫助我們練習活在當下,活在最有力量之處。
斷捨離不是單純地整理丟棄物品,它是一種生活態度,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也可以昇華成內在心理環境的整頓,學習提升自我價值、處理與他人關係的練習。
經過生活上的實踐,它有助於實踐者找尋最真實、最純粹、最喜歡的那個「自己」。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做出改變,從「今天」開始在生活中實踐看看吧!
同在心理諮商所的其他文章
本文經 同在心理諮商所 授權轉載
圖片來源:unsplash
關於作者
同在心理諮商所,期盼能提供一處空間與每一個生命相遇,和你一起,好好地整理自己、陪伴自己、與自己同在。
用每段生命獨特的經歷、方式與步調,一同探索承接這不容易與困難說出口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