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虎文
拿起這本書名就讓我倒抽一口氣的《無人知曉的房間》(就跟《長壽地獄》一樣),雖然已經先知道這是「照顧悲歌」採訪報導所集結集結而成的書籍,讀來依舊令人傷心不已。書中所呈現的照顧故事每一個都好像歷歷在目,且套用在臺灣長照的處境,一點也不會覺得陌生,照顧者缺乏社會支援,中日皆然。
過去我們經常呼籲「照顧不要一個人承擔」、「我們要跟照顧者站在一起」,又或是希望能有更多給照顧者的「心理支持」、「資訊分享」,讓照顧者可以稍微輕鬆地走完照顧旅程……但幾年過去了,所有說的話好像落水無聲的水滴。
「要是早知道有XXX(服務)就好了」、「沒有人可以理解我的痛苦」不時在臉書社團看到許多人傾吐辛苦,更感嘆的是,新聞仍持續出現照顧悲歌。躲在社會角落、孤苦無依的照顧者,走投無路、走上絕路。
但即使日本已經走在我們前面很多年(《無人知曉的房間》亦出版於2016年),我們已經有這麼多的借鏡,為什麼還是許多人在照顧的迷宮裡打轉呢?我認為書中所指的許多方向,的確值得我們借鏡;可怕的是,即使我們「早就知道」,也依然缺少行動對策。
何時政府會推動扶植長照「產業」提升呢?而非只以標案、專案、補助等短期思維來計畫長照,那麼我們會只看到「慘業」!而最後受苦的,就是一般大眾了。
照顧並非醫療,它的難,是大家難以想像的返家後的「生活」,不僅挫折連連,生活的「長」,才讓照顧者日複一日的累積疲憊與壓力。可是以「計畫」為主導的長照策略,沒有把一個人的長期需求跨領域地發展整合,一兩年計畫中止或是繁複的行政事務,讓從業人員只能把政府當老闆,而忘了真的要服務的是民眾。
「照顧」不只是一件可以迅速結束的事情,而是牽涉到一個人的餘生與一個家庭的處境,如果只是補助思維,不僅財政有限,也永遠無法全方面思考到照顧家庭的需求,若能扶植長照單位、鼓勵民間企業投資,在食衣住行育樂滿足照顧家庭(以及亞健康的銀髮族)需求。否則企業發展不起來,長照公司像是寄生在政府經費上生活,我們的困境是無法突破的。
但隨著一年又一年的過去,我們只能說比過去更好一些,但速度仍是太慢了,是否是因為「溫水煮青蛙」所以大家感覺不到呢?
有時聽人訴苦,或是又看到照顧悲歌,心中已經從難過變成了氣憤。
再回到這本書上,我列舉一些臺灣也有的現況,相關從事人員或許也能從中看到多元家庭、多種病況與多種照顧模式所延伸的生命困境,也是因為這些逃不出去的困境,讓照顧者的內心覺得退無可退。
–
常見的照顧建議:
實際上:
但是,所有機構給予茂的都是否定答覆——「我們目前沒有空床位。」
某機構的負責人如是向茂解釋:「我們這兒,目前有一百人在排隊等著空床位。」
(P56)
許多申請者都這般拜託我們,『就算是一天也好、一週也好,請允許我們入住吧。』我們也想讓大家入住,但是有時不得不因患者的病症而婉言拒絕……」(P1651)
家庭照顧太辛苦了,雖然周圍的人紛紛說,「就送機構吧!」
可是要找到合適又符合預算的機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至於送進機構的照顧品質?又是一個文長3千字以上的事了。
照顧建議:
需要適時地請人幫忙
實際上:
1.自己照顧較為細緻周到
2.不知該如何求援
3.或是求援遇到閉門羹
「有些人像龍一一樣,想要利用制度卻無法利用,或者根本不利用制度,對於這些處事笨拙的人,如果社會有什麼援助措施就好了。」P145
「要想預防悲劇的發生,需要行政機構等方面介入,採取措施,制定相關制度,在緊急情況下讓當事人即時入住照護機構。我們也在努力,但是國家及行政機構也應該為家庭照顧者提供更多保障和支援。」P166
照顧建議:
只要有錢(補助)就好了。
實際上:
申請各項補助都因自身資格而有所限制。
雖然「沒錢萬萬不能」,但如何照顧?如何分配資源?如何維持照顧者身心健康?這些都需要整合的配套措施,沒人協助你,你會知道照顧人力怎麼選?輔具怎麼挑?自立支援是什麼?
有多少大老闆後來悔恨「知道的太晚」,正是呼應了——「錢不是萬能的。」
以下是書摘筆記,我想照顧者一定是心有戚戚焉,最重要的是希望更多人可以看見,如果大家視而不見,那永遠都是「別人的事」,等到自己需要時,仍是孤立無援T^T
長照媒體記者 小虎文
深入照顧家庭、第一線訪問照顧者,因此了解到長照需要垮領域合作,而照顧者,需要的是身心靈的照護;我們面對的不會只是「病」,而是人。
願我們無論在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能體驗、看見生命的價值;無論順境、逆境,都能擁有自己內在的寧靜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