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虎文
「我自己小時候很喜歡小動物,可是又有被狗追、被驚嚇的經驗,動物跟我的情感其實有點糾結;而有次自己親眼貓咪意外死亡後,那種驚嚇卻在我心中埋下一個種子–「未來我一定要協助牠們。」
當陳美麗老師因緣際會從臨床服務到教學情境後,她擔任老人教學組的講師,當時她想,除了身體的照顧外,還有哪些呢?在一堂邀請好朋友來開課的機會,陳美麗的種子萌芽了,從此臺灣的動物輔助治療,更加有系統、有目標、有意義地協助長照高齡長者。
「記得那天是我邀請好朋友葉明理老師開設課程,她帶來的一隻大型犬,一來就靠在我身上,當時我還很怕狗,幾乎是癱軟在講桌上。可是牠仍然溫柔地陪伴我,後來牠用牠頭來頂我,叫我抱牠,我跟牠說,你要我摸你的話就乖乖的,而牠就像聽懂人話般,放鬆側睡……」
後來成立的臺灣動物府治療專業發展協會,原來起源於短短一小時的情緒療癒,也就是這一小時,讓陳美麗老師直接感受到動物不可思議的療癒力。
「我們後來創立『黃金三角』,是由動物輔助治療師(簡稱:動輔師)、動物輔助治療員(簡稱:動輔員,通常是飼主擔任)及治療犬所組成的團隊,不僅合作效率有默契,也是為了保障動物福祉。」
陳美麗提到,每一場活動都要去思考如何設計,要如何彰顯出動物輔療的價值,也能對被服務的對象有益,例如:情緒、肢體、語言、認知記憶的輔助治療。曾有中風患者透過與狗狗的互動與動輔師的引導,開始願意復健,只為了「多接近牠一些」。
「失智的行為症狀有『遊走』,曾經有位失智阿嬤不停來回遊走,但我發現她過去用頭貼狗,狗也友善地舔舔牠,我看見機不可失,和阿嬤說,『牠喜歡你喔』,阿嬤手比讚表示心中的開心。接著在活動中,我們唱起老歌《雨夜花》,她跟著旋律搖擺,也摸摸狗,最後說出『來我家』的話,我震驚又冷靜地應答,『那你要請我吃嗎?』,阿嬤又回答,『好,炒米粉!』」
「這一段正好有錄影下來,阿嬤的子女都哭了。為什麼呢?因為阿嬤失智伴隨著失語症,已經有一年多不曾再開口講話了,而炒米粉,就是阿嬤的拿手菜。」
即使有的長輩本來沒那麼喜歡小動物,也會在他們的引導之下,改變成友善的態度參與其中,成為他們的「成功案例」。懂得創造動機、創造情境以及量身訂做教案的動輔師,就是依此協助長照的長輩們,獲得身體上的復健、心靈上的療癒。
能成為「動物醫師」的狗狗或貓貓們,沒有品種、體型、性別的迷思,卻需要通過專業訓練的層考驗;與動輔師一樣,都有願意協助他人的專業、愛心與耐心。
陳美麗老師最後說,「如果你想發揮狗的特長達到助人,你的心就會打開,老天就會給你開放性的敏感度去助人!」這就是非藥物療法的動物輔助療法,一年上百場活動,仍在持續進行中。
圖片來源:陳美麗老師、Unsplash
原文刊登於星洲日照。
長照媒體記者 小虎文
深入照顧家庭、第一線訪問照顧者,因此了解到長照需要垮領域合作,而照顧者,需要的是身心靈的照護;我們面對的不會只是「病」,而是人。
願我們無論在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能體驗、看見生命的價值;無論順境、逆境,都能擁有自己內在的寧靜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