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虎文
在我們討論照顧壓力、醫病關係時,會經常圍繞著一個話題–「我們的對象是人,不是病」,從我們自身出發,是不是有更多「治療」的選項呢?不管是輔助性、目標性,我們都要回過頭思考,我們究竟想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是不是希望生活品質能夠提升、改善病情、重現笑容。
在歐美興盛有年的「非藥物療法」,便在許多治療師的努力之下,在臺灣提供另一種身心整合的治療方式,例如,充滿療癒的活動設計、可上餐桌的本土植物,一種重燃內在之光的綠色照護-園藝治療。
園藝治療透過種植、製作與植物有關的園藝活動,進而改善人的身心靈狀態。服務對象包括年長者人、孩童、身心障礙者、精神障礙者、身心受創者等等。但園藝治療不只是帶來療癒而已,有多年陪伴長輩、帶領團體的劉亦中園藝治療師說,「園藝治療是有目標的園藝行動計畫,其中一個目標是協助長輩復能。」
「我們平常都會想要接觸大自然,感受植物的療癒力,因此在生病中,植物、園藝很容易誘發我們的行動與感知,再結合有目標的行動方案,讓目標對象有所獲得。它不是是單次性、無目標的舒壓活動,而是長期性、有目標的園藝行動。」
「通常一兩次的課程,短期內不容易評估是否有達到目標,但長系列課程,我們也會『滾動式修正』目標,因為過程中,經常有許多的意外與驚喜,治療師們要觀察、變通,調整出當下最適合的計畫。」
在臺灣有不少協會大力推廣園藝治療,在地狹人稠的臺灣,似乎相當看重植物所帶來的療癒與照護力,但就像劉亦中所說,需要擬定治療的目標與設計課程,才能為被服務的對象,帶來生命的意義與生活的改變。一位好的園藝治療師,就必須大量地透過實習,「舉一反三」地靈活應用植物園藝,因為最重要的,始終是我們關心的人。
「有一次我上完課,給長輩使用的植物是茉莉花,大家準備要離開教室時,有一位長輩突然唱起了《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接著全部的長輩都跟著唱。你看,後座力就在這裡!植物喚醒了長輩們的共同美好回憶,當他們帶著笑容唱起老歌時,我的眼匡是濕的,長輩與自己的生命重新連結,勝過了評估報告或是其他千言萬語。」
在八里療養院擔任職能治療科主任的張自強老師補充,從事園藝,至少能帶來這些好處:
1、它能帶來陪伴感,降低孤單感。
2、看著植物成長、茁壯,會帶來希望感。
3、栽種容易收成的蔬菜,看到成果、實質回饋能帶能滿足和成就感。
4、藉著園藝治療的設計,帶領目標對象復能,能達到復健的效果。
5、它能放鬆、舒壓,美化環境,陶冶性情。
仔細了解每一種非藥物療法,它所要表述的,或許當人回到最原始的感知時,就能發現最單純也最源源不絕的內在力量,治療師透過這些方式,引導個案「自療」、「自癒」。在遵從醫囑的同時,別忘了另一種「無形的良藥」,在我們生活中俯拾即是,像是「園藝治療」,那一葉一草,都能觸動著我們的感官記憶,找回自己的生命力量。
圖片來源:Unsplash
原文刊登於星洲日照。
長照媒體記者 小虎文
深入照顧家庭、第一線訪問照顧者,因此了解到長照需要垮領域合作,而照顧者,需要的是身心靈的照護;我們面對的不會只是「病」,而是人。
願我們無論在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能體驗、看見生命的價值;無論順境、逆境,都能擁有自己內在的寧靜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