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藥物療法:藝術治療
先前在專欄裡和大家提到的「園藝治療」,現在我們再來聊聊在生活中可以俯拾即是卻容易被人忽視的「藝術治療」。
非藥物療法在國外已經發展多年,隨著對「全人發展」的重視以及醫療照護的限制,越來越多人將眼光投注在非藥物療法,以多元的視角與跨領域的結合,重新讓個案發現自己內心的動力,甚至可以說是「自癒力」。
從創作過程或是作品的意象中,探索內在
「藝術」兩個字,有些人會認為太過遙遠,以為是附庸風雅或是存在於博物館、美術館的菁英活動,可是拆解掉藝術這個招牌後,它是最接近生命的表現形式。有誰出生不會唱歌、不會跳舞、不會繪畫……藝術是本能,而藝術治療,就是運用各種藝術媒材來提供心理支持服務。
與藝術陪伴、藝術活動不同,既然它連結「治療」兩個字,便賦予藝術治療更大的目標與使命;帶領的藝術治療師需要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給予在場的人涵容的空間,漸進式且不強迫地讓服務的對象,能藉由藝術媒介,得到更大的心靈空間。
「進行方式以藝術創作為主,像是繪畫、雕塑、手作,有時也會搭配音樂、詩詞、肢體等等,透過安全的空間,信任的關係,幫助個案沉浸在創作,從創作過程或是作品的意象中來探索內在。」
藝術治療師鋁罐說,在課程中,他自己也會沈浸在藝術裡;不同的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他,除了團體目標,還會有「個人目標」,以此協助服務對象的進步與轉變,但也如同藝術包容的特性,對於不擅各種媒材的長輩們,治療師會有耐心地觀察,適時地調整課程的內容。
尤其是許多長輩可能在過去接觸藝術的經驗中,被評價或是被打分數,因此有時會忽視純然投入藝術的喜悅。治療師不只是經過長期培訓拿到證照,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地接近民眾,累積豐富實習經驗,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個不同的生命故事,真實的人生,比理論還要精彩。
找回原始的能力 繪畫出內在的力量
「我自己的經驗是經常用手作帶領高齡長者,我們會用媒材結合心理的特性,例如手工編織需要重複性的操作,就需要相當的專注力,此時我會帶進『正念』,帶領大家專注在呼吸上。」
治療師鋁罐分享,他們的課程裡會結合不同的方式,讓每位接觸藝術治療的人,在其中被重視、被看見,也引領著他們自我覺察。
「我印象很深刻是一位年長的男性長者,他總是嘻嘻哈哈地很愛開玩笑。有次在創作面具時有很重要的轉折。他說,『我之前喜歡用紅色、橘色、黃色;黑色都不想用。可是我這次想把所有顏色都用上。』
「他跟我們分享,過去的自己喜歡表現好的那一面,故意隱藏不好的情緒;這次他願意使用黑色 之後,他就感到『完整』了。」
我沒有藝術天份也能畫畫嗎?
其實藝術治療師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沒有藝術天份,也可以參與嗎?」另一位藝術治療師紀昀則做了完整的解釋。
「過去我們在體制裡,會被層級、分數所標籤,我們很容易沒有自信,覺得自己辦不到。」
「但在很原始的時候,我們人類的本能,就會用圖像來表達內在的感受,如果我們能找回原始的能力、繪畫出內在的力量,就可以慢慢地扭轉我們對創造的感覺,也轉化過去對藝術的創傷記憶。」
「畢卡索是立體派很有名的畫家,他後來有句名言是:『我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希望能像個孩子,那麼天真、無拘無束,所以在藝術治療裡面,我們會舉這個故事來鼓勵我們的對象,發揮我們的想像力。」
下次要跟大家聊聊音樂治療。
原文刊登於星洲日照
圖片來源:Unsplash
關於作者
長照媒體記者 小虎文
深入照顧家庭、第一線訪問照顧者,因此了解到長照需要垮領域合作,而照顧者,需要的是身心靈的照護;我們面對的不會只是「病」,而是人。
願我們無論在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能體驗、看見生命的價值;無論順境、逆境,都能擁有自己內在的寧靜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