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在心理諮商所/劉瓊珊 Aki諮商心理師
你有多喜歡把別人說的話掛在嘴邊呢?曾經有留意過……自己說出來的想法,是不是有許多,是別人告訴你該怎麼做、怎麼思考的話嗎?
小時候在我們成長的經驗裡,有很多「父母說」、「老師說」、到青少年期「的同學說」、「朋友說」,甚至後來進入親密關係的「愛人說」。
我有時候常看到會有一些人很明確的在展現一種「別人說」的表達方式,當我詢問他們認同別人的想法嗎?很多時候我看到的是…有些人會說認同啊!但其實行為上根本沒辦法做到,而另外有些人打從心裡不認同,但表面順服配合,內心裡卻因為別人說的感到不舒服!
親愛的你,其實需要練習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難不難?!在成長中對於一些人來說,努力扮演聽話的好孩子、想要討人喜歡,有時候反而讓我們越來越不懂得表達自己,甚至是不習慣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很容易壓抑自己內心裡真正的感覺、想法,去迎合他人想要知道的標準答案,漸漸地關掉了自己的聲音,甚至是害怕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
這不僅僅是對自我的沒信心,更多的是害怕他人不高興或是不認同自己。
允許自我的原則生長需要一些被討厭的勇氣,若我們的自我其實分為兩種型態;一種是社會文化、傳統價值觀、很多父母、師長、同儕說而建構出的功能性自我,而另一種則是由自己成長經驗中依據自己所思所想所建構出的自我價值觀,是一種真實自我。
這兩種自我所產生的信念,都能幫助我們去因應生活中我們判別需要選擇行動的依據,功能性自我可以讓我們符合環境的大部分要求,讓我們的生活功能良好,但是真實自我,卻可以讓我們更具有主體性,能夠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得更加自在,
當一個人的功能性自我較大,但真實自我小,他的外在能力表現或許不錯,但總是需要別人的肯定、讚美才能夠感受到被認同,否則容易陷入負面情緒,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
然而,若一個人功能性自我較大,同樣的真實自我也較大的情形之下,他比較能夠擁有較完整的選擇權,且因自我的信念堅定,不容易隨著他人說甚麼就搖擺不定,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原則,知道甚麼想做甚麼不想做,較不需要他人的認同與正向回饋,也一樣能夠保持心理穩定度。
練習界定自我的原則,就是在努力讓自己的真實自我完整而強大,可以依自己所思所想有所行動,較具有選擇權,不論是在判斷此時順服他人或依照自己的意見,都能夠是出自於自己的心甘情願,而非勉強與委屈自己喔。
當我們邁向成熟的階段,要漸漸地練習自己說,而非別人說,是因為唯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時,你才會打從心底的相信你所做的這一切來自於你自我的要求,而非別人要求你而做,便能夠更加自在。
本文經 同在心理諮商所 授權轉載
圖片來源:unsplash
同在心理諮商所,期盼能提供一處空間與每一個生命相遇,和你一起,好好地整理自己、陪伴自己、與自己同在。
用每段生命獨特的經歷、方式與步調,一同探索承接這不容易與困難說出口的嘆息。